曾在书中看到:优配物料
生人可以变成熟人,但是熟人如果变成了生人,会比生人还生分。
人际交往中,我们会有一种自然的惯性:
生人之间,大家遵循某种章法和既定礼仪行事,以求最快成事、给他人留下好印象;
在熟人之间,我们往往就不需要这么多条条框框了,而是怎么舒服怎么来。
相应的,熟人之间的心理链接也更强,关系更为亲密。
然而,熟归熟,有些忌讳却不能不注意。
有时候,我们在无意间冒犯了别人,还浑然不觉。
更有甚者,以彼此相熟的借口肆意伤害、诋毁别人,朋友反馈自己的感受后,他还反咬一口:
“这不是咱俩关系好我才说的嘛!”
或者说:
“你就是太敏感了,你这样怎么在社会上立足?”
长此以往,只能走到“友尽”的地步。
总之,不论关系多好、彼此有多熟,一些最基本的红线不能碰。
以下是我们总结出来的几点忌讳,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。
一个冷知识:
很多关系的破裂,都是因为开玩笑引起的。
有人说:怎么会呢?我看跟你关系好才开玩笑的啊。
但其实,玩笑也分很多种类型,开得宾客尽欢、几方满意才能被称作好的玩笑。
如果被你开玩笑的那一方不觉得好笑,甚至觉得不舒服,不管在场多少人笑了,这个玩笑对主角来说就是一种冒犯。
更过分的,是那些拿低俗当幽默、拿别人的伤疤开玩笑的人。
在宴请、聚会的时候,如果有女性在场,就不要随意评点其他女性的身材、相貌,讲“荤段子”。
讲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很幽默,笑的人也是一笑了之,被“围攻”的那个人却尴尬不已,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。
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,出于活跃气氛的考虑,有些人会生出一些表演欲,然后开始爆料别人的伤心事,凭空揭人家伤疤。
你以为自己为大家贡献了“笑料”,事实上,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你是一个无底线暴露别人隐私的人,不可深交。
这种明晃晃的言语霸凌,多发生在熟人聚会的场合。
因口无遮拦而发生的“社交事故”,我们身边比比皆是。
连大文豪苏轼,都不能幸免。
苏轼有位好友名陈季常,别号龙丘居士。
他喜饮酒、骑马、舞剑、狩猎,是个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,却因苏轼诗歌中的几句玩笑话,成了“怕老婆”的代名词。
苏轼在《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》这首诗中写道:
“龙丘居士亦可怜,谈空说有夜不眠。
忽闻河东狮子吼,拄杖落手心茫然。”
短短几句,河东柳氏的凶悍、龙丘居士的畏惧跃然纸上,还发展出了“河东狮吼”的成语。
苏轼可能也没想到,自己随口的一句调侃,竟让陈季常惧内的形象流传千古,至今,“季常癖”仍是“惧内”的代称。
虽说文学里的偶然多可视作可贵的佳话,可放在陈季常的角度,这件事一定给他带来了不大不小的尴尬——
在那个时代,谁愿意得个“怕老婆”的名头呢。
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要注意,千万别把别人的自黑之语,当成开玩笑的抓手。
人家可以自嘲优配物料,你可千万别顺着说了。
玩笑开过了,就是人身攻击,分寸还是得掌握着点儿。
《礼记》中有一句话我们非常熟悉:
“礼尚往来。往而不来,非礼也;来而不往,亦非礼也。”
所谓“礼尚往来”,道理每个人都懂,可你真的执行到位了吗?
我们似乎总是对自己的付出看得很重,社交媒体也总是在教我们远离不值得的人、学会断舍离。
“往而不来”基本上每个人都能规避,可“来而不往”,却是很多人的毛病。
在行为上,别人送你礼物,你是否及时回礼?
他帮了你忙,你是否及时地表示了感谢?
在思维上,你是否对身边人的付出心怀感恩?还是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切?
有些人认为:“我们都这么熟了,说‘谢谢’不就生分了嘛。”
话虽如此,可是感谢的行为还是要有的。
世间有那么多不动声色回礼的方式,这一点不该成为不表达感谢的理由。
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”
无需花费很多,也不一定要请客吃饭,只要是对方需要的、喜欢的,哪怕是自家种的小白菜、你亲手写的明信片,一样能表达情谊。
稻盛和夫曾说:
“永远别空手吃任何人的饭,永远别空手去任何人家里玩,你永远要送点礼物。”
这不是什么人情世故的客套,而是最基本的礼貌,是对设宴者的尊重与体贴。
一个礼数周全、体贴温暖的人,恐怕没人不喜欢吧!
发小昊鹏有段时间很苦恼,他自认对人掏心掏肺,却总感觉别人不大愿意搭理他。
听完昊鹏的描述,我这才发现,他不是真诚过度,而是把别人的情分当做本分,光给人画饼啊。
朋友帮他忙,他说改天请你吃饭,就再没下文了;
朋友请大家一块出去自驾游,他连油费都没给人家出;
他总是把“好兄弟”挂在嘴边,却总是占别人的便宜,在小事大事上都很抠搜。
长此以往,跟他打交道的人都觉得这人不可信,嘴里没实话、贪慕小利,也就跟他断了来往。
有一句英国谚语如是说:
“忘恩比之说谎、虚荣、饶舌、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。”
来而不往,是熟人交往中的大忌,请千万规避!
曾在杂志上看到一个有趣的观点:
人到中年不可怕,可怕的是变成中年少男少女。
年龄增长没有为他们带来相应程度的成长和成熟,经济上需要老人扶持,心理上脆弱易怒,喜欢炫耀,对他人不是攀比,就是差评,好像否定别人就能抬高自己。
“中年少男少女”的现象,在新闻上时有出现,这种人也被视作巨婴。
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,行为放肆,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。
他们总是踩一捧一,一旦发现自己有了可吹嘘炫耀的资本,就大肆宣扬,唯恐低别人一头。
太爱炫耀,与世界、他人的关系是紧张且割裂的,他们总是要把别人当作胯下的驿马来骑。
当然,靠打压别人取乐的人毕竟还是少数,但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带有炫耀之心。
功成名就时、春风得意处,这种心思如同水满了要溢出来,情不自禁,这属于人性的某种倾斜与阴暗。
炫耀之心既然是人性使然,就不能简单地压制,而要小心地引导,尤其是在可能对别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。
甚至,还可能因为一时的炫耀伤及自身。
曾在网上刷到这样一个帖子,某女生和闺密一同备考研究生考试。
平时,她学习认真,闺密则很敷衍,但因为她们相识多年,博主还是会在每次学习时喊上闺密一起。
而每次博主学习回来晚了,闺密就对她冷嘲热讽的,博主并没在意。
考研结束后,博主跟闺密说了自己差点答不完卷子的事,说响铃的那一秒还在写题。
后来,博主考研上岸,将这个好消息发布在了朋友圈。
没承想,闺密嫉妒不已,竟向有关部门举报博主,说她在考试时搞“违规操作”,博主也因此被取消了研究生录取资格。
这件事透露出的,便是一个灰度原则。
有些事,大家心里都明白,可一旦拿到明面上说,就保不准有人想借机害你。
“君子无罪,怀璧其罪。”
在“朋友圈”晒自己的幸福无可厚非,可是我们也很难直视人心。
再退一万步来说,克制自己的炫耀欲、优越感,也是一种难得的善良。
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中说:
“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,要记住,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。”
炫耀同理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山河,也都有各自的难关。
如果你频繁地炫耀,会加重别人的焦虑感,于关系的发展不利。
成年后我们才能发现,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,也不见得能“有福共享”,更不要说熟人了。
工资高低、孩子成绩、退休金、单位福利……
这些事上最好低调,免得为自己招来不必要的仇恨。
当你过得不如别人时,炫耀是一种愚蠢;
当你过得比别人好时,炫耀则是一种残忍。
人际交往中,请务必克制你的炫耀欲。
电影《后会无期》中有这样一句台词:
“听过很多道理,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”
人与人的关系,并不是听的道理越多、掌握的套路越多就越好。
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,真诚才是最大的必杀技。
所谓的“高情商”,说白了都是为他人多考虑,让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能走向良性的循环。
没人是一座孤岛,愿我们在与熟人交往时:
莫把低俗当幽默,忌口无遮拦;
莫把情分当本分,忌来而不往;
莫把他人当驿马,忌炫耀显摆。
余生,愿我们都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力量,相互成就、彼此温暖。
共勉!
作者 | 木叶,来源:读者(ID:duzheweixin)
主播 | 林静,声音与文字的世界里,与你奔赴山海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天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